他将任中国人行行长?缺乏独立性 打破‘双首长’惯例?

文章来源: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次)



资料照: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潘功胜

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7月1日获任为该行党委书记后,媒体纷传,他可望兼任行长,打破人行“双首长”的惯例。对此,观察人士说,潘功胜具金融实战和外汇专业,他主导下的金融和货币政策将具持续性,不过,他们质疑,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独揽大权下,潘功胜恐难独立行使职权,更何况,以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境,降息或降准等货币政策也不是刺激经济的良方。

即将年满60岁的潘功胜本周升任中国人民银行的党委书记后,也成为外界呼声最高的准行长人选。

《星岛日报》7月3日报道,虽然潘功胜于中共二十大上“双失”:失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的身分,也未被提名为中央委员,也就是未获部长级的身分,但他现在可望出任人行行长,且“将是党委书记、行长一肩挑,改变过去‘双首长’的模式”。

美媒《华尔街日报》7月4日也引述知情人士的话称,曾任人行副行长10年、外汇管理局长7年的潘功胜将接替易钢,出任行长一职,因为高层相中他的国际背景,能与各国央行总裁合作往来,因此,他上任后,可能比易钢拥有更大的权力。

对此,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潘功胜是金融专业人士,他若入主人行,代表中国未来的货币政策将具延续性,也有稳定金融市场的意味。

潘功胜将打破人行‘双首长’惯例?

位于中国河北的金融学者贺江兵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原人行行长易钢和党委书记郭树清应是届龄退休,潘功胜也不是习家军成员,因此外界称,习近平势力正式进入金融帮的说法有待商榷。他说,由于潘功胜在二十大上并未取得部长级的“名份”,因此他的人行党委书记任命应是中共高层的临时决定。不过,即便他的任命是个意外,但潘功胜比易钢等“海归派”更具民族意识或爱国,也是备受肯定的金融专业人士,因此,这代表高层在央行首长的派任上,仍不敢肆意政治任命,让外行领导内行。只不过,潘功胜就算出任行长一职,也无力翻转中国经济疲弱的前景。

贺江兵说:“你看5月份的(经济)数据、6月份的数据都不好,这下他们(中共)慌了,还得用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他(潘功胜)翻转不了(中国经济),外资出逃跟人民币贬值都不是因为人民银行的操作失误造成的。原因和产业的外移是一样,为什么造成产业外移?因为你(中国)跟西方的主要国家,包括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包括东南亚,关系都不好,在俄乌冲突、(欧美)去风险的状态下,他(潘功胜)作为人民银行行长,他起的作用非常小。”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5月份的工业产出、消费零售和服务业生产指数等多项指标的增长都低于预期,且相较4月都出现回落,而6月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综合指数(PMI)也比5月下降0.6个百分点,这代表中国经济的复苏仍显疲软。

本土博士潘功胜曾负笈英国剑桥、美国哈佛

生于1963年7月8日的潘功胜,于1993年取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国工商银行工作,从工行房地产信贷部副处长一路做到工行董事会秘书兼战略管理与投资关系部总经理,直至2008年。期间有两年,他于1997-1998年间赴英国剑桥大学进行博士后访问。

2008-2012年间,他转任中国农民银行的党委委员和副行长,参与农行的股改。2011年初,潘功胜前往美国哈佛大学短期进修,返国后,他于2012年6月正式调任中国人行的党委委员和副行长,并自2015年底,兼任外汇管理局的局长和党组书记,国内外金融资历近30年。

对于潘功胜的任命,现居住在英国的《红色资本主义”(Red Capitalism)》一书共同作者傅立泽·霍伊(Fraser Howie)也同意,中国主要想彰显其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央行决策的延續性。

霍伊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虽然中共的人事任命一向是“黑箱作业”,但不论潘功胜的任命是不是意外,他是不是习家军,在习近平独揽大权的前提下,外资圈都不寄望潘功胜能独立行使职权。

潘功胜的独立性遭疑

霍伊说:“这是个受人尊重的专业人士,他已经在(中国的)金融系统任职多年。所以,此任命代表(政策)延续性,但我不认为,大家会期待(潘功胜的)独立性。”

部分媒体分析称,潘功胜英语流利,也曾负笈美英,应有利于美中两国的对话或彰显中国持续改革开放的决心。但霍伊说,外资圈不会因为中共于央行留任一位海归派就轻易相信中国开放的力度。他说,习近平任内10年的作为,尤其最近两年紧缩的许多监管法令和规章,不管是数据管控、对高科技业和金融业的严打,或是去年设立金融监管总局,来强化共产党对金融体系的控管,都无法一笔抹去,外资金融圈对此还是负评居多,在华外企也深感中国营商环境越来越恶化。

不过,位于上海的金融学者李楠说,中国设立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来按照“相同业务相同监管”的原则,厘清不同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责,有助于堵住之前的监管漏洞,让监管套利者不再有可乘之机,更能有效地发挥金融监管的三大职能: 保障金融体系的健康安全、保护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她在接受美国之音书面采访时还说,中国人行和美联储一样,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都是采集体决策模式。中国的经济发展到目前这么大的体量情况下,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监管规则的制定,涉及到经济和金融市场诸多复杂因素,需要专业人士综合多方意见,基于实际情况,发挥集体智慧做出决策,不可能由一人决策。

李楠说:“我们的金融监管不是一言堂,不是由一个人来拍板,而且是不可能的,就是说,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到这样大的体量上面的话,已经完全不可能是由一个人能够管理全部的,而且金融的监管,还有整个经济政策的、货币政策的制定,都是需要非常专业的人士集体的智慧的。”

中国经济困境 货币政策难起作用

虽然分析人士对潘功胜的任命看法不一,但他们一致认为,中国经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包括地方政府债台高筑、房地产市场不振、消费动能不足、失业率攀升、资金外逃、人民币持续走贬或供应链逐渐移出中国等,都无法靠人行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

河北金融学者贺江兵说,中国经济走滑下,潘功胜主导下的人行将致力于保持货币的稳定性,不至于祭出什么大动作救市,因为靠大砍利息或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放水”,无法刺激经济,恐只会助长人民币的大贬。

贺江兵说:“他(潘功胜)不会有大的动作,人行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还得有,因为它不会过度地用宽松(政策),你给它降准、降息,大力度降的话,美联准(会)在加息,这样(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会大,潘(准)行长现在遇到的状况非常困难。”

贺江兵说,潘功胜要严防“黑天鹅”事件,也就是概率低,但一旦发生恐引发连锁效应的危机,他也要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因此,未来中国恐紧缩换汇管制。他还建议潘功胜取消中国与俄罗斯、巴西、阿根廷等穷国恶国的货币互换,因为此政策方便这些国家用人民币在上海或香港换到黄金或美金,但却坏了中国的国家信誉,也惨遭换汇损失。他说,中国应与欧、美、日等市场经济国家换汇,才是良性互换。

上海金融学者李楠也同意,在现行的经济环境下,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都面临很大的挑战。她说,美联储在疫情的第一年采取激进的降息,且过长时间维持过低利率,导致资产市场的泡沫,通胀率一度高达9%;为了将通胀拉回2%的目标值,2022年下半年又开始激进加息,导致资产泡沫破裂,银行面临的风险激增。但无论降息还是加息,都没能解决真正的问题:供应链断链导致的供给不足。

至于中国,她说,疫情叠加欧美国家的“去风险”对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冲击,中小企业大量倒闭,投资、生产也较大下滑,在此前提下,急需重振投资人信心,货币政策可为有限,靠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不仅功效不大,且可能催生泡沫。

李楠以书面回复美国之音:“在现阶段,我不认为降息会是一个能够有效刺激经济的办法。对于中国来讲,问题的根源也是实体经济。现在要再恢复的话,我们需要有一定的定力,重点应该是在改善营商环境,减少政策的不确定性,当企业经营家们都对未来的市场有信心,能够看清未来发展的方向,他们才敢投资,才敢生产,经济才能够恢复起来。”

中国经济奇迹不再

资深外资圈人士霍伊也同意,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转型,已经不再享有高速成长,因此,降息或其他景气方案的刺激效果都相对有限。他说,潘功胜所面临的挑战很多,但他能做的有限。

霍伊说:“(他的)挑战在于刺激经济成长,让人民对前景保持憧憬,持续消费。但这难度很高,因为他们(人行)已不再有能力像过去一样,推出大型的景气刺激方案。而且现行的大型刺激方案和基础建设工程也无法有什么功效。因此,我们进入了中国经济奇迹不再的阶段,成长动能疲软。虽然基本上(中国)不可能出现经济衰退,但对许多人来说,经济衰退的感受很强。”

霍伊说,虽然潘功胜难为,但他最重要的工作其实是防止金融动荡,避免人们上街抗议存款被偷这类的“灰犀牛”事件,也就是,已知但容易忽略、且发生后冲击很大的风险。

墙头的一朵梨花 发表评论于
西岸-影 发表评论于 2023-07-05 15:01:47
台湾媒体对他的评论是比较强硬,不会屈服于耶伦的压力。
据说中国政府对原来的央行行长与耶伦去年的谈判不满意,认为太软弱,可能导致耶伦误判。这次耶伦去中国最重要的议题就是希望中国能借钱给美国,就像2009年那样,当时借给美国4千亿美元,在如今的两国关系下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一直是在抛美债,连续抛了十个月,四月份买了一点,之后又抛,中国目前的说法是今年会再抛两千多亿美债,而不是买美债借钱给美国。

------------------------------------------------------------------
真是把自己当根葱,就土共那点小身板,只有被摁在地上摩擦的份。2000亿的美债,对于美国来讲算根毛线!真是没见过世面的井底之蛙!
马年生 发表评论于
大陆中行行长不是美联储,不会有美国讲的独立性。这次,中共不大可能复制温家宝时期大水漫灌推高房地产的经济模式,而是更加精准的投放资金,包括农村建设,交通和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型能源开发与应用等。 疫情过后,大陆地方政府缺钱,但是,不少民企选择走出国门,仍然找到自己发展的机会。例如,非洲等国可能缺少现金,但是愿意用资源换取大陆的支援。
西岸-影 发表评论于
台湾媒体对他的评论是比较强硬,不会屈服于耶伦的压力。
据说中国政府对原来的央行行长与耶伦去年的谈判不满意,认为太软弱,可能导致耶伦误判。这次耶伦去中国最重要的议题就是希望中国能借钱给美国,就像2009年那样,当时借给美国4千亿美元,在如今的两国关系下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一直是在抛美债,连续抛了十个月,四月份买了一点,之后又抛,中国目前的说法是今年会再抛两千多亿美债,而不是买美债借钱给美国。
但为什么美国会有这种信心,觉得中国有可能买几千亿的美债?不排除是美国有误判,觉得在对中国高压情况下中国会屈服。据说耶伦的访问带有国会议员,那么这些人与中国的谈判就不会是关于经济和金融,而是政治,这是不寻常的。这种局面,或者是认为中国会屈服投降,或者是美国打算妥协,不能低估美国人的傲慢和愚蠢。
美国在今年底前不得不卖出一万多亿美元的美债,目前没人买,因为全世界只有中国有闲钱买,其他国家都在观望,看美债大国是否买,而美债大国是中国,俄国,巴西,目前与美国关系都不好,日本反正是美国政治殖民地,不得不买,哪怕因此导致日元大幅度贬值,去年的日元先升值再贬值,就是关于美债的运作,是美国政府强令日本停止抛美债,因此日本的行为不能作为风向标。
2009年那次,也是国务卿首先访问中国,之后是财长,再其后是商业部长,似乎美国目前在试图复制2009年的模式。
但如今中美关系与当时很不同了,当时奥巴马为了让中国借钱给美国,付出了不少,就包括不得不停止在克林顿后期美国精英层决定的要遏制中国的政策(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的表现,尤其是让索罗斯惨败,让美国意识到中国这种体制的强大力量),在奥巴马时代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给了中国大致十年时间。
耶伦的底线是能与中国央行保持接触,如果不能接触,那么连一点卖美债的可能性都没有。目前因为美债利率倒挂,购买短期美债可以投机,是可以挣钱的,但前提是摆脱长期美债,因为长期美债不仅没有收益,而且已经贬值4%,这是硅谷银行倒闭的原因,美国还有几百家银行处于类似的地位,都是因为拥有的长期美债资产太多。
这也预示美债不会有美国金融机构买,传统上他们会买60%,导致了硅谷银行局面。如今买美债意味会压一笔钱,也就降低银行对抗危机的能力,同时也减低了对美国经济的投资。好处是可能抑制通胀,但是以这些银行的生存做赌注。
所以可以预期没有美国私人银行会这样做,至少不会很多,因此耶伦的希望是中国带头买美债。耶伦公开有过一个说法,认为对中国的打压是美国国务院和商业部干的,与财政部无关,财政部没有打压中国,因此中国应该买财政部发行的美债,借钱给美国花。
挺可爱的老太太,不知道是真的思维简单,还是脸皮太厚。不过美国财政部长历史上对华关系一直不错,毕竟是借款人与债主的关系,尤其是金融危机时代的保尔森,卸任后写了一本书,客观上大概也算是中国的说客,在公开场合挺过中国,也以私人身份访问过中国,接受采访。
他们都是犹太人,耶伦被认为是拜登政府中唯一比较现实的官员,一直希望取消中美贸易战关税。因为假如取消关税,美国通胀率有可能降低1.9%,而美国目前通胀率在4%,目标是2%,那么降低1.9%是什么概念,小学生都能算出来。不过媒体报道戴琪不愿意,贸易战是她的职位还有意义的东西,只是戴琪大概在任期内没有机会访问中国谈贸易战问题,中国似乎不把她当干部(种族歧视?)。
中美最大的对决是在财政上,在资本经济下,没钱是万万不行的。今年起美国大量资金进入中国,属于避险的目的,也就意味属于短期资金的概念。
但为什么避险不选择美国,而是选择中国,这才是有意思的事情。

据说据说 发表评论于

潘功胜没有在国外大学学习,只是在国外大学做访问学者混过一段时间。
iloveCCP 发表评论于
堂堂的行长, 牙齿不行, 看照片, 牙跟烂了, 发黑, 官场上吃喝, 不讲卫生的结果。